新闻:全球投资者正以迅猛姿势撤离印度股市,为今年可能创下历史最大外资流出规模埋下伏笔。数据显示,美国惩罚性关税、企业盈利疲软,以及印度股市跻身全球估值最高行列等多重因素华泰国际,共同挫伤了市场情绪。
截至9月26日,海外基金今年已从印度股市净撤出170亿美元,逐步逼近2022年创下的历史纪录。这一撤离趋势在本周初仍在延续,临时数据显示,仅周一就又有2.3亿美元外资流出。
说真的,原来三哥面临偷摸转口和不当市场管控,遭受来自东西方同时双面打印!但最近Q4到了,东西方又开始较量升级了,美国那里H1B签证10万美元一张了,但我们不是同步对冲开放了免费 K签证么,因此,印度外包集团,可以不赚美元,赚人民币啊!这样外资不就又流入了么,毕竟印度技术劳工的工资很多只需要我们这里的1/5或者1/3即可!
而近期的印度外资加速流出,主要就是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的 50% 惩罚性关税,直接冲击印度出口导向型产业。
以纺织业为例,该行业对美出口占比超过 40%,关税提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70%,订单量锐减 20%-30%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美国将关税 “武器化” 的做法,打破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预期,促使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在印布局。
此外,H-1B 签证费用翻倍,直接增加了印度科技服务业的人力成本,削弱了其全球竞争力。
在此背景下,印度企业盈利疲软与估值泡沫的双重挤压华泰国际,导致印度股市当前市盈率高达 24 倍,远超新兴市场平均水平。2025 财年第四季度,NHPC 等能源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 17%,汽车、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盈利预测被下调 1%-2%。这种 “高估值 - 低盈利” 的背离,使得外资撤离成为理性选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部分企业如 UPL(净利润增长 175%)和 Myntra(净利润增长 1674%)表现亮眼,但这类案例多集中在特定领域,无法扭转整体颓势,且印度当下K型经济结构特征越发明显,寡头经济集中,在外资眼中,印度几乎已经成为“死亡经济体”、“税收恐怖主义”。
因此,这种监管不确定性与制度风险的长期积累,使印度长期存在 “外资坟场” 现象,这本质上是监管随意性与政策反复性的结果,并且“印度赚钱印度花的策略毫无包容性”,外资在印度获得不了想要经济成果,建设十年,说不定还欠印度很多钱。
从谷歌、亚马逊、阿里、小米的天价罚单到三星被追缴全年净利润,外资企业始终面临法律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2025 年 3 月,印度政府计划加强对外资的监管,尤其针对电子商务和制药行业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疑虑。相比之下,越南、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凭借更稳定的制度环境,2024 年吸引外资规模分别达 382 亿和 553 亿美元,显著高于印度的 3.53 亿美元净 FDI。
但印度经济实际上长期依赖消费和政府支出驱动(所以印度维持的是4%以上核心CPI目标),出口占 GDP 比重不足 20%,主要靠内循环,但在高通胀和高利率(印度银行间拆借利率 6%)环境下,私人消费增速从 2024 年的 7.2% 降至 2025 年的 5.1%,并且在印度制造大旗狭隘,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!
与此同时,政府通过举债维持的基建投资(2026 财年计划借款 6.77 万亿卢比),虽能短期拉动 GDP,但公共债务占比已达 83%,长期可能引发偿债危机。
此外,外资撤离与卢比贬值形成恶性循环。2025 年 9 月,卢比兑美元汇率跌至 88.44 的历史新低,导致企业美元债务成本上升,如 Bharti Airtel 等公司面临 49% 的美元债务压力。更严重的是,印度外汇储备虽达 5900 亿美元,但短期外债占比超过 40%,抵御资本外流的能力有限。若美联储维持高利率,卢比可能进一步承压。
而出口行业萎缩直接冲击就业市场。据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估计,关税政策可能导致 70 万人失业,而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可能加剧贫富分化。此外,政府为应对危机削减粮食补贴,可能引发民众不满,尤其在 2025 年大选临近之际,政治稳定性风险上升。
其实,我个人认为印度当前面临的外资撤离危机,既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,也是其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,更是其战略飘忽不定,总想自己做棋手,但实力又不够。
如果印度要摆脱 “外资中转站” 的困境,印度必须在政策连贯性、制度透明度和产业竞争力上实现实质性突破。
短期内,政府需通过降息、外汇干预等措施稳定市场情绪;中长期则需推动深层次改革,重塑国际资本的信任基础。否则,即使人口红利和数字经济潜力巨大,也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裔移民不断扩散,在占领加拿大、英国等多国后,正欲征服日本,长此以往,未来印度的国际影响力,恐怕依然会非常大,今天流出的,明天还会流回,正如我们输出商品,美国输出金融,印度输出的是人口和文化!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